首页行业动态

共建“新丝绸之路经济带”

点击:发布日期:2024/9/10

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 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《习近平谈“一带一路”(2023年版)》一书,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,在全国发行。
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源自中国,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同志开创性提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,为世界提供了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,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共建国家积极响应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坚持共商共建共享,跨越不同文明、文化、社会制度、发展阶段差异,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,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,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*公约数,成为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,实现了共建国家的互利共赢,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,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。事实证明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,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,走的是人间正道。习近平同志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指导原则、丰富内涵、目标路径等进行深刻阐述,对于深化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,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,建设一个开放包容、互联互通、共同发展的世界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“一带一路”(The Belt and Road,缩写B&R)是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简称,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“新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合作倡议 [1]。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,借助既有的、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,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,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,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的经济合作关系,共同打造政治互信、经济融合、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、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。


一、共建原则


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秉承共商、共享、共建原则。

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。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,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、互不侵犯、互不干涉内政、和平共处、平等互利。

坚持开放合作。“一带一路”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,各国和国际、地区组织均可参与,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。

坚持和谐包容。倡导文明宽容,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,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,求同存异、兼容并蓄、和平共处、共生共荣。

坚持市场运作。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,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。

坚持互利共赢。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,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*公约数,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,各施所长,各尽所能,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。



二、合作机制


加强双边合作,开展多层次、多渠道沟通磋商,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。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,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。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,研究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实施方案、行动路线图。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、混委会、协委会、指导委员会、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,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。

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,发挥上海合作组织(SCO)、中国-东盟“10+1”、亚太经合组织(APEC)、亚欧会议(ASEM)、亚洲合作对话(ACD)、亚信会议(CICA)、中阿合作论坛、中国-海合会战略对话、大湄公河次区域(GMS)经济合作、中亚区域经济合作(CAREC)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,相关国家加强沟通,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 [2]

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、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、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、中国-东盟博览会、中国-亚欧博览会、欧亚经济论坛、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,以及中国-南亚博览会、中国-阿拉伯博览会、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、中国-俄罗斯博览会、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。支持合作伙伴地方、民间挖掘“一带一路”历史文化遗产,联合举办专项投资、贸易、文化交流活动,办好丝绸之路(敦煌)国际文化博览会、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。倡议建立“一带一路”国际高峰论坛。



三、共推绿色发展助力全球低碳转型



通过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鼓励和支持共建国家在能源、交通、建筑等领域实施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案,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。这将有助于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,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,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转移和创新。同时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,推动全球资源的协调利用和绿色经济的共同发展,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。

例如,卡塔尔的绿色建筑项目——2022年世界杯决赛场所卢塞尔体育场,不仅能够为全球奉献绿茵场上的传奇,同时展示了在沙漠地区建造一座五星级环保建筑的奇迹。这座可容纳9万多观众的现代体育场,采用多项环保节能创新技术、使用可回收材料、比传统施工体育场节约了40%的淡水;巴基斯坦的绿色能源项目——卡洛特水电站,每年可提供约 32 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,可满足约500万人口用电需求,据估计,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0万吨。

通过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发展项目,实现了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,为当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,同时,也推动全球向更加低碳的未来迈进。



四、共享绿色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


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发展不仅追求经济增长,还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均衡发展。

首先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导包容性发展,关注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。通过推进绿色发展,着力改善环境质量,提高生活品质,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清洁空气、饮用水和健康环境,从而缩小社会不平等。

其次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创造。共建国家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、生态旅游、环保科技等绿色产业,为社会提供更多公平的就业机会,增进人民的福祉。

此外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注重教育和技能培训,可以帮助共建国家提升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,让更多人能够参与绿色经济的发展。

例如,由中工国际援建的孟加拉帕德玛水厂项目,为达卡市约300万当地居民提供清洁的地表饮用水,同时有效遏制了当地地下水过度开采所导致的地质危害问题。安哥拉的卡宾达供水项目大大改善该地区用水难的状况,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,覆盖卡宾达省92%的人口,受益人口超过60万。中巴合作的清洁能源项目大力倡导属地化经营,提升当地人民的素质和技能,增强当地社区发展动能,据统计,卡洛特项目建设团队中,一半以上为巴基斯坦当地员工,在项目施工高峰时段,能够为当地提供近2300个就业岗位。中方公司还专门实施了“生计恢复计划”,免费为16岁以上的受影响移民提供理财知识培训以及电工、水管工、汽车驾驶等技能培训。中国积极支持共建国家加强绿色人才培养,实施了“绿色丝路使者计划”,截至2023年初,已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3000人次。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*于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,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良性循环。绿色发展项目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人民福祉为中心,追求公平的资源分配和社会机会,实现保护生态、发展经济、创造就业、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,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,从而不断推动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。生态优先意味着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,项目实施追求经济、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。卡洛特水电站在建设前就制定了《生物多样性管理计划》,聘请鱼类专家进行了项目相关区域河段的鱼类调查,并严格制定了鱼类保护措施;在非洲几内亚湾,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专门打造了“海龟孕育中心”,截至项目完工累计放生海龟超1.7万只;在肯尼亚,全长约480公里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与东非*大港蒙巴萨的蒙内铁路,专门设置了供野生动物迁徙通过的大桥,7米以上的桥洞高度就连长颈鹿也能从容地通过。2021年,中国作为主席国,成功举办了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(COP15),推动达成了具有历史性的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“昆明—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,引领开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篇章。


0eb30f2442a7d933c895c519111cc61373f08202ab18.jpg




可持续发展来源于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的深入反思。它定义了新时期人类发展准则,即在满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后代人类的福祉。作为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主旋律,联合国于2015年发布了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》,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(SDGs)和169项嵌套目标,旨在到2030年在全球消除贫困、促进繁荣和保护生态系统。可持续发展代表了一个未来社会的愿景,其中环境、社会和经济3个维度相互交织。然而,近年来学界逐渐意识到:不能将环境、经济和社会视为独立的问题,甚至不能将其视为可持续发展的3个“支柱”,尤其是经济增长应当嵌入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中。

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,已经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、贡献者、引领者,并通过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。截至2023年6月,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签署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(以下将这些国家称为“‘一带一路’共建国家”,简称“共建国家”)。积极落实联合国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》和《巴黎气候协定》,推动共建国家跨越传统发展路径,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,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内容。考虑到共建国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气候变化、水资源危机、跨境污染、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风险,亟待全面开展“一带一路”生态环境保护国际科研合作,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、解决各类环境争端。为此,本研究梳理了“一带一路”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危机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,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“一带一路”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合作重点领域。


扫一扫微信聊